白洋淀流域农牧系统养分流动与环境损失时空特征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nutrient flow and losses of the crop-livestock system in Baiyangdian Basin作者机构: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保定071000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石家庄050022 河北地质大学土地科学与空间规划学院石家庄050031 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太原030031
出 版 物:《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年 卷 期:2022年第30卷第11期
页 面:1722-1736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90301[农学-土壤学]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E01019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972517) 河北省水利科技计划项目(2019-54)资助
主 题:白洋淀流域 NUFER模型 氮 磷 农牧系统 养分流动 环境损失
摘 要:随着农牧政策的实施及雄安新区的建立,白洋淀流域农牧系统发生明显变化。本研究基于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s,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NUFER),利用年鉴、调研和文献数据,探讨2005年、2015年和2018年白洋淀流域县域尺度农牧系统氮磷账户、养分利用率以及环境损失特征。结果表明:2018年白洋淀流域氮磷肥输入量显著低于2005年和2015年,如氮肥输入量较2005年和2015年分别减少8.0%和11.6%;2005年、2015年和2018年农田系统氮利用效率均为44%左右,磷利用效率则由2005年27.1%上升至2018年30.7%。畜牧系统养分输入量和粪尿损失量显著降低,2018年粪尿氮磷直排量分别是24.7 Gg和10.3 Gg,仅为2015年的37%左右;氮磷利用效率较2005年明显增加,2018年氮磷利用效率分别为23.3%和18.6%。2018年农牧系统氮磷养分损失显著低于2005年和2015年,而氮磷利用效率呈“先增后降特征。空间上,白洋淀流域农牧系统养分输入、输出和损失呈“东西低、中间高特征。综上,当前白洋淀流域已实现化肥“零增长、畜禽粪尿优化管理的目标,但农牧系统养分利用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农牧系统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县域呈现高投入、高损失、低效率的特点。未来白洋淀流域农牧系统应深化化肥零增长政策,继续推行畜禽废弃物资源化目标,合理布局畜禽养殖数量,实现农牧系统协同优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