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空间视域下语言景观的语言管理研究——以天津市两个街区为例
作者机构:天津外国语大学
出 版 物:《语言服务研究》 (Language Service Research)
年 卷 期:2022年第2卷
页 面:45-93页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303[法学-社会学] 050102[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3[法学] 030303[法学-人类学] 05[文学]
摘 要:自Landry&Bourhis于1997年提出“语言景观这一概念后,其作为社会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根据定义,“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其研究关注的是出现在公共空间领域的各种标牌形式。语言景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物化表征和社会实践的指示物,是公共空间建构的一个重要部分。政府和统治者以语言景观作为空间实践的中介,保证其官方语言的可见性,并通过立法等手段对公共标识中的语码选择、语码呈现及不同语码的交流融合进行指导和管理。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和管理规划带来的语言景观的变化与更新值得深入调查研究。1986年,Jernudd&Neustupny(1986)首次将“语言管理作为理论引入社会语言学领域,这一理论将确定语言问题和解决语言问题作为关键,使自上而下的有序管理和自下而上的简单管理两种路径有机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对语言进行关注、评估、调整、实施及反馈五个步骤达到理想模式下语言管理动态循环的过程。可见,语言景观的语言管理问题可以应用语言管理理论来研究。Lefebvre(1991)提出了空间的社会生产理论,其中包括三个相互联系且不断发展的空间,即实践空间、生活空间和构想空间。根据本文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探究语言景观的语言管理研究的目的,列斐伏尔三个空间的划分应用在此略显扁平,未能立体地考察景观在社会变迁、话语变迁的影响下的语言景观与语言管理的发展变化,也就不便于探求语言管理的循环发展。故本研究增加文化空间维度,在考察街区基本特征的前提下从互文性的角度看景观自下而上的管理与修改,从社会变迁、话语变迁的角度纵深探讨景观的变迁发展与景观在管理方面的变化。本文基于Lefebvre(1991)和Jernudd&Neustupny(1986)的观点,试图将语言景观的语言管理研究概念化为一个全新的适合此研究的分析框架,应用这个新的理论模型重新评估语言景观在不同层面下的语言管理模式。本文选取天津市时代奥城广场以及古文化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简单语言管理的研究探索微观层面对语言的实践、创造与修改,而有序管理由于受政策牵制,更多的是宏观层面的规训和管理。该实践性研究不仅对天津市典型街区的语言景观进行有益探索,还为外国人聚居区以及旅游景区的管理建设提供参考,以期提高语言景观的管理效能,实现语言景观语言管理的有效循环,创建和谐的外国人聚居区与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