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早期面孔感知编码在先天性面孔识别缺陷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究 收藏

早期面孔感知编码在先天性面孔识别缺陷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究

The Role and Mechanism Exploration of Early Face Perception Coding in Congenital Prosopagnosics

作     者:明莉莉 王丽君 孙宇翔 孙佳敏 郭菲菲 李秋凤 胡学平 

作者机构: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江苏 徐州 江苏省语言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徐州 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河南 开封 河南大学认知脑与健康研究所河南 开封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出 版 物:《心理学进展》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年 卷 期:2022年第12卷第10期

页      面:3455-3464页

学科分类:0402[教育学-心理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学位)] 04[教育学] 040201[教育学-基础心理学] 

主  题:发展性面孔失认症 面孔识别 面孔感知 面孔记忆 

摘      要:发展性面孔失认症一直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但是关于其典型的面孔识别缺陷源于面孔识别过程中哪一认知阶段的问题,尚不明确。很多研究表明先天性面孔失认症患者在记忆维持和检索阶段上具有缺陷表现,但是该记忆阶段的缺陷表现很可能来源于更为早期的感知编码损伤——“由粗到精整体加工上的不足,在神经机制上表现为梭状回面孔区、枕叶面孔区的面孔选择性反应减弱,以及这两个脑区之间连接减弱。此外,其中精细而非粗糙的整体面孔感知编码问题与先天性面孔失认症患者面孔识别的行为缺陷具有更加紧密的关系。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