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城市之光 ——论当代汉语新诗中的"夜曲" 收藏

城市之光 ——论当代汉语新诗中的"夜曲"

作     者:王辰龙 

出 版 物:《山花》 (Mountain Flowers)

年 卷 期:2022年第8期

页      面:129-136页

学科分类:05[文学] 

摘      要:1 古代极静的深夜常使诗人将整个身心投寄其中,它反衬万物的死生、世事的兴衰以及自我的心声,这种种趋势、过程与本质在声音上显得微薄而稍纵即逝,只有在夜晚它们才能刺破寂静,稍稍慢下那么一点.古城的长夜自入诗以来未曾独自流转,它伴有月之圆缺、酒之厚薄;但不论是观月的诗家,还是或独酌或会聚的饮者,他们笔下的夜总不限于目下的即景与一时的贪欢.古诗中的夜晚往往能够辐射大地上的广阔世事,可以容纳主体与他者、主体与自我在绝对意义上的相遇、相对、相问与相识.书写夜晚的名篇里,看上去是主角的月光和酒实则不过在为夜晚搭戏,是诗人为问理与探情所寻得的客观对应物.举例来说,写月,如明人皇甫汸有诗:南北何如汉二京,迢迢吴越两乡情.谢家楼上清秋月,分作关山几处明.[1]月,只是用以标配夜中怀乡的惯常意象而非被咏叹的对象.再如,写酒,南朝庾肩吾有诗:重焰垂花比芳树,风吹水动俱难住.春枝拂岸影上来,还杯绕客光中度.[2]这是写诗人参加宴会时的情景,但诗中没有夺人的酒气和热闹的欢声,只有夜景恍若镜花水月,提示出万物都将随风而去的命数.夜晚时分,古典中国的诗人们即便在宴饮,其诗心往往仍徘徊于消逝这一带有万古愁性质的生存问题.古诗中的夜晚归根到底显得寂寥异常,月色、暗河、远山、风声、雨响、虫鸣等自然事物,抑或欢宴上的觥筹交错、莺歌燕舞与独酌的滋味都将没入诗人的梦境和回忆,只剩我思及某个远方、怀想某个旧人,只剩我将周身开放的感官骤然收敛,以专注于与自我相对.垂老何时见兄弟,背灯愁泣到天明[3],万物声息渐落,夜晚被可闻的歌哭与不可闻的叹息充满,不得见的至亲和远人,永失的旧日子,还有那些闯入记忆与深梦的人事片断……经由古诗里的夜晚,一切烟消云散的逝去者似乎都能短暂而优美地坚固起来.月光与酒,既令书写夜晚的古诗不至于毫无慰藉,又伴着入诗的夜,从一个时间性的存在生发为能够承载人与自我相对时刻的空间性存在.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