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左傳》“凡去其國”例楊伯峻注訂補 收藏

《左傳》“凡去其國”例楊伯峻注訂補

Emendations of Yang Bojun’s Commentar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Outline”(Fan) Concerning “Princes or Ministers Who Left Their Domains” in the Zuozhuan

作     者:許子濱 Hsu Tzu Pin

作者机构:嶺南大學中文系 

出 版 物:《人文中国学报》 (Sino-Humanitas)

年 卷 期:2021年第2期

页      面:1-45页

学科分类:060202[历史学-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 06[历史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基  金:“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訂補”研究計劃部分成果 該計劃爲香港政府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資助項目(編號:UGC/FDS22/H01/17) 

主  题:《左傳》 五十凡例   復入 復歸 楊伯峻 

摘      要:本文旨在探討《左傳》“凡去其國一例,既嘗試釋讀凡例文字,結合出土簡帛異文説明此例關涉的語言現象,也通過考察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的應用情況,尤其是對杜預《注》、孔穎達《疏》的取捨,窺探《傳》例的來源及其解《經》的效能。全文主體共分四個章節,包括:《左傳》“凡去其國例釋義——兼從出土文獻異文現象看《傳》例文字;楊伯峻“凡去其國例總注辨證——兼駁安井衡《傳》例文字訛誤説;從楊《注》對杜《注》孔《疏》引《傳》例解《經》的取捨看其注釋策略;“史之書策,必有舊法——據《傳》“凡去其國例證“五十凡實有自來。杜預從《傳》例解《經》事,有根有據。於若干例外《經》文,杜説亦甚通達,但有時過於執著,委曲牽合,難免招人詬病。楊伯峻注以舊注疏爲鑒,於其説有取有捨,其注釋策略及説解《經》、《傳》之用心,無疑值得審視與借鏡。楊注未爲“凡去其國例文字釋義,以“凡去其國,復歸其位曰復歸解《經》,實有未安。凡杜《注》於例外説義,楊注均避而不談,有意擺脱前人束縛。安井衡認爲,“凡去其國例中“入與“歸二字爲誤换,論證粗疏,並不可取。純從文字訓詁論,《傳》所見“入“復入“歸“復歸與“納“復“反“還,取義相通,故每每互用。這種現象也出現在傳世與出土的各種《老子》版本中。古策書法式應有如《傳》例的規條,後史或依或違。借鑒楊伯峻的實踐經驗,引《傳》例説《經》,須審慎行事,於兩者之相合處,固可據《傳》例並書法解讀《經》文義理,於其不合處,不能一概而論,以免委曲牽合、膠柱鼓瑟。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