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典型大气细颗粒物与臭氧复合污染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的贡献及来源 收藏

典型大气细颗粒物与臭氧复合污染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的贡献及来源

VOCs contribution and sources of typical atmospheric PM_(2.5)and O_(3)composite pollution process

作     者:陈耿 李瑞瑜 陈春贻 陈多宏 CHEN Geng;LI Ruiyu;CHEN Chunyi;CHEN Duohong

作者机构: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广东广州510308 

出 版 物:《环境污染与防治》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Control)

年 卷 期:2022年第44卷第9期

页      面:1222-1227页

学科分类:07[理学] 070602[理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0706[理学-大气科学]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8YFC0213903)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No.20180208)。 

主  题:复合污染 挥发性有机物 来源解析 生成潜势 

摘      要:针对2020年4月25-30日在广东鹤山发生的细颗粒物(PM_(2.5))与臭氧(O_(3))复合污染过程,分析了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O_(3)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潜势,并对VOCs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PM_(2.5)和O_(3)小时质量浓度分别为20~102、6~292μg/m^(3),O_(3)和PM_(2.5)污染交替发生。VOCs小时体积分数为4.64×10^(-9)~6.13×10^(-8),污染前期(25-26日)主要属于氮氧化物(NO_(x))控制;污染中期(27-28日)同时受到VOCs和NO_(x)控制;污染后期(29-30日)属于VOCs控制。OFP贡献最大的前10种VOCs物种包括芳香烃和链烃,而SOA生成潜势贡献最大的前10种VOCs物种均为芳香烃。VOCs主要来源依次为交通源、溶剂挥发源、大气中本身的老化VOCs、石化工业源和燃料使用源。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