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云南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研究进展与思考 收藏

云南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研究进展与思考

Research progress and reflection of two-line hybrid wheat based on thermo-photo 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ity in Yunnan

作     者:李绍祥 丁明亮 李宏生 刘琨 杨忠慧 顾坚 杨木军 Shaoxiang Li;Mingliang Ding;Hongsheng Li;Kun Liu;Zhonghui Yang;Jian Gu;Mujun Yang

作者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云南分中心昆明650205 

出 版 物:《科学通报》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年 卷 期:2022年第67卷第26期

页      面:3197-3206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1[农学-作物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60425,32160473) 云南省粮食安全种业提升专项(530000210000000013809)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D0101600)资助 

主  题:杂交小麦 两系法 温光敏核不育 云南 

摘      要:1992年,湖南农业大学和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分别育成小麦光温敏核不育系ES系列和温光敏核不育系C49S系列,为中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同年云南省引进ES和C49S进行育性鉴定,筛选出的重庆温光敏不育系C49S-87在云南3个生态区有15~20 d的不育期,利用该不育系育成的杂交小麦品种云杂3号于2002年通过云南省审定并实现了较大面积的生产应用.2001年,利用C49S-87育成不育期更长、育性更稳定、异交结实性更好的不育系K78S,以之组配的云杂5号和云杂6号分别于2004、2005年通过云南省审定.借助云南小麦生长期间多风、少雨的有利条件和K78S的优良异交结实习性,研究建立了父、母本带状种植机械化高效制种技术,制种产量可达到4500 kg/ha以上,促进了杂交小麦品种在云南的推广应用.同时还研发了基于小麦玉米杂交的小麦双单倍体技术用于加速不育系、恢复系创制以及亲本提纯.2005年之后,受配合力优良的实用型不育系少、恢复系育种体系不完善、不育系和恢复系的条锈病抗性丧失等因素影响,云南省在强优势杂交小麦品种选育上进展甚微.本文总结了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在云南研究30年的成功经验,并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今后的杂交小麦育种提供参考.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