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季节性低氧区柱状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分布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Distribution of redox sensitive elements in a sediment core from the seasonal low-oxygen zone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and its pal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作者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东广州511458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出 版 物:《地球化学》 (Geochimica)
年 卷 期:2022年第51卷第4期
页 面:377-38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02[理学-地球化学] 070702[理学-海洋化学] 0709[理学-地质学] 07[理学] 0707[理学-海洋科学]
基 金: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GML2019ZD0308)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A0601204)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9040104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91325,42073074)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2019346)联合资助
主 题:氧化还原敏感元素 季节性低氧事件 珠江口 人类活动 沉积记录
摘 要:本文基于珠江口季节性低氧区沉积物岩心(WS)中陆源碎屑指标、TOC含量和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等环境指标以及年代学的综合分析,重建了该河口近2000 a来水体氧化还原程度的演变历史,探讨其对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珠江口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垂向分布和富集特征上存在差异,其中V主要受有机质吸附控制,而Mo主要通过Fe、Mn氧化物结合在沉积物中富集。基于Fe-Mn-Mo的共变性作为判断古氧化还原程度的指标,珠江口水体在过去2000 a整体表现为微弱的氧化性减弱或还原性增强的趋势,而在主要暖期水体的氧化性趋强。进一步研究发现,近2000 a以来持续加强的人类活动促进了陆源营养盐输入的增加,不断提升了该区域海洋初级生产力,从而影响水体氧化还原程度的变化。因此,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驱动的河口水动力条件的改变,共同控制着该区域水体溶解氧的长期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