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低饱和度油层成因分析--以留62断块ES1下Ⅰ-3小层为例 收藏

低饱和度油层成因分析--以留62断块ES1下Ⅰ-3小层为例

Genesis Analysis of Low Saturation Reservoir--Taking the Sub-layer I-3 Under ES1 of the Block 62 as an Example

作     者:门南方 洪秀娥 李楚楚 赵苗苗 Men Nanfang;Hong Xiu'e;Li Chuchu;Zhao Miaomiao

作者机构: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430100 

出 版 物:《当代化工研究》 (Modern Chemical Research)

年 卷 期:2022年第15期

页      面:120-122页

学科分类:07[理学] 

主  题:沉积相 渗透率 孔隙结构 最小流动孔喉半径 低饱和度油层 

摘      要:留62断块ES1下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复杂,部分小层为低饱和度油层,低饱和度油层位于构造高部位,饱和的纯油层处于低部位。针对特殊的油水分布规律,本文利用压汞、试油、岩心渗透率实验等资料,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最小流动孔喉半径等进行研究,建立了渗透率与最小流动孔喉半径之间的关系模型。利用试油资料确定出有效储集层渗透率下限,依据渗透率与最小流动孔喉半径的关系、薄膜水厚度校正得到油藏的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根据确定的油藏高度、原油密度,利用原油运移动力和毛细管力公式得出原油能进入的孔喉半径界限,为分析低饱和度油层的成因奠定基础。研究表明:沉积微相对低饱和度油层具有控制作用,中、低渗透率席状砂和漫滩砂岩易形成低饱和度油层。原油密度大时运移动力小,易形成低饱和度油层。席状砂岩位于构造高部位时,容易形成低饱和度油层。经验证明,处于构造低部位的河道砂岩孔喉半径大于0.276μm,渗透率大于10mD,试油结果为产油不产水;高部位的席状砂孔喉半径在0.276μm左右,渗透率3~10mD,试油结果为油水同出;渗透率小于3mD的储层为干层或低产水层。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