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东天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收藏

东天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Mesozoic-Cenozoic uplift-exhumation history of East Tianshan:Evidence from apatite fission track

作     者:高洪雷 刘红旭 何建国 田明明 车永飞 

作者机构: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83 

出 版 物:《地学前缘》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年 卷 期:2014年第21卷第1期

页      面:249-260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04[理学-构造地质学] 070902[理学-地球化学] 0709[理学-地质学] 07[理学] 

基  金: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高放废物处置库备选区选址项目(FZ2011) 

主  题:磷灰石 裂变径迹 隆升-剥露 中—新生代 东天山 

摘      要:前人已经对西天山及邻区以及阿尔金断裂带进行了大量中—新生代隆升-剥露的研究工作,但对东天山地区的研究工作很少。天山造山带中—新生代期间的隆升-剥露过程是否具有均一性,目前仍没有确切的认识。为了获得东天山地区中生代以来的隆升-剥露信息,对吐哈盆地东南缘雅满苏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不同构造位置采集的花岗岩、砂岩、火山岩样品年龄集中分布在81~53Ma,样品年龄记录了东天山地区晚白垩世—古新世发生的冷却事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平均长度为13.60~14.36μm,接近于磷灰石初始径迹长度约14.5μm,表明径迹形成后没有发生过明显的退火作用。根据地温梯度计算得到东天山晚白垩世以来的平均隆升速率约为4.31×10-2 mm/a。进一步的热史模拟表明,晚白垩世—古新世(80~50Ma)期间东天山地区经历了一次隆升-剥露事件;始新世以后(50 Ma),东天山地区地壳处于稳定状态,东天山隆起带现在的构造面貌基本继承了中生代的特征。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