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人民陪审活跃度的差异:比较与解释 收藏

人民陪审活跃度的差异:比较与解释

Differences in People’s Assessors’ Activity:Comparison and Interpretation

作     者:王翔 于晓虹 Wang Xiang;Yu Xiaohong

作者机构: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出 版 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omparative Economic & Social Systems)

年 卷 期:2022年第3期

页      面:153-164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302[法学-政治学] 03[法学] 030204[法学-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基  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人民司法的治理效能:陪审制度的法政治学探索”(项目编号:2021M701792) 北京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民陪审制度与司法民主的北京经验——基于大数据分析视角”(项目编号:19ZGB006)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项目“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实施效果研究——基于司法大数据分析”(项目编号:2019THZWJC4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63222034) 

主  题:人民陪审活跃度 案例比较 民主化 专业化 

摘      要:人民陪审活跃度不仅反映出普通公民参与司法活动的活跃程度,还关系着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实现程度和实施效果。人民陪审活跃度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明显的地方性差异,文章基于31个省份的跨案例比较,并辅以多家法院的访谈调研资料,系统识别了影响和制约陪审活跃度的体制性因素。研究发现,以司法公信力、陪审人力资源为代表的民主性资源,并不会带来高陪审活跃度;只有在法治水平、办案压力、财政资源供给等专业性资源的牵引和带动下,才能激发较高的陪审活跃度。民主化与专业化的交织关系构成了解释陪审活跃度差异的深层逻辑,也是理解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理论线索。在此意义上,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可以被视为是以专业化为底色的一种民主化实践。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