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中国中北部地区黄土高原东部新石器晚期-青铜时代不同地貌单元农... 收藏

中国中北部地区黄土高原东部新石器晚期-青铜时代不同地貌单元农业发展模式的时空变化

作     者:黎海明 崔一付 JAMES Nathaniel RITCHEY Melissa 刘峰文 张俊娜 马敏敏 董广辉 

作者机构: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南京210095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南京210095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考古研究中心南京210095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泉州362021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San DiegoCA 92093USA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LouisSt.LouisMO 63130USA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高原湖泊生态与治理研究院昆明650504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考古学研究中心环境考古实验室北京100191 

出 版 物:《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Scientia Sinica(Terrae))

年 卷 期:2022年第52卷第6期

页      面:1038-1053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70903[理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0709[理学-地质学] 07[理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825001、41871076、4210011192、41501216)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及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lzujbky-2021-kb01、lzujbky-2018-43、2019jbkyzy014) 南京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编号:SKYC2021011、KYYJ202111)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编号:SKLLQG2015) 202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21SJA0052)资助。 

主  题:植物考古 农业模式 气候条件 浅山丘陵 冲积平原 

摘      要:古人类居住环境和农业发展与当地的地貌环境与气候环境密切相关.然而,不同地貌环境和气候背景下的史前农业发展时空模式依然不清楚.文章通过对山西省滹沱河流域34个新石器晚期-青铜时代的遗址进行植物考古研究和碳十四年代分析,同时对比山西省涑水河流域及河南省地区已发表的植物考古结果,探讨了中国中北部地区不同地貌和气候环境下农业发展模式的异同.结果显示,虽然小麦和大麦在4000a BP前后已传入滹沱河流域,但先民在庙底沟文化(6500~5700cal.a BP)至商周时期(3600~2256cal.a BP)的农业模式一直是以种植粟黍为主的北方旱作农业.滹沱河流域、涑水河流域以及河南省一些地区的气候和浅山丘陵地貌条件仅能支持先民在7000~3000a BP期间发展以种植粟黍为主的北方旱作农业.然而,河南省一些其他地区的气候和冲积平原地貌条件却能够促使先民在7000~4000a BP期间发展以种植粟、黍、水稻和大豆为主的混合农业,在4000~3000a BP期间小麦作物也成为其中之一.三个地区先民不同的农业技术创新和对外来文化的接纳程度可能也是三个地区形成不同农业发展模式的原因.7000~3000a BP期间人口爆炸式增长可能是三个地区先民主要种植高产的粟作物而不是低产的黍作物的原因.然而,滹沱河流域炭化黍出土比例较高(相对涑水河流域和河南省地区)反映了其良好的抗旱性,代表了河谷地貌的一种农业适应模式.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