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溪流营养盐滞留的水文与非水文过程分析方法 收藏

溪流营养盐滞留的水文与非水文过程分析方法

Method of analysis on nutrient retention of hydrological and non-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a headwater stream

作     者:刘超 李如忠 傅扬 LIU Chao;LI Ruzhong;FU Yang

作者机构: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 

出 版 物:《环境科学学报》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年 卷 期:2022年第42卷第5期

页      面:374-383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工学] 0815[工学-水利工程]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579061) 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No.202004i07020005)。 

主  题:水文过程 非水文过程 营养盐滞留 营养螺旋指标 溪流 

摘      要:为评估溪流营养盐滞留中水文与非水文过程的影响及其贡献水平,首先定义了水文与非水文过程营养螺旋指标,并在将水文过程营养盐吸收长度S_(w_hyd)、非水文过程营养盐吸收长度S_(w_nonhyd)和溪流营养盐吸收长度S_(w_tot)三者之间假设为“并联电路总电阻和各支路电阻关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测算S_(w_nonhyd)的技术方法;基于不同水文与非水文过程作用情景的OTIS(One-dimensional Transportwith Inflowand Storage)模型模拟,构建了计算溪流水文与非水文过程营养盐滞留贡献率及估算溪流主流区和暂态存储区非水文过程营养盐滞留量的模型与方法,并将上述方法应用于溪流丁坝群NH_(4)^(+)-N、PO_(4)^(3-)-P滞留调控实验的案例中.结果表明:水文与非水文过程营养螺旋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溪流营养盐滞留潜力;与对照组相比,丁坝群结构显著降低了水文过程NH_(4)^(+)-N、PO_(4)^(3-)-P滞留贡献率,但却大幅度提升了非水文过程滞留贡献水平.相关研究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溪流营养盐滞留水文与非水文过程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