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微针在皮肤间质液生物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收藏

微针在皮肤间质液生物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Microneedles in Interstitial Fluid Bioanalysis

作     者:卢惠婷 李金泽 王夜宇 葛如娇 董海峰 LU Hui-Ting;LI Jin-Ze;WANG Ye-Yu;GE Ru-Jiao;DONG Hai-Feng

作者机构: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 

出 版 物:《分析化学》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年 卷 期:2022年第50卷第6期

页      面:819-829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10[医学-医学技术(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医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21874008,22004006,22022407,21890740,21890742) 国家重大研究计划专项基金项目(No.2019YFC1606603) 深圳大学2021年稳定支持计划项目(No.8940206/0200)资助~~ 

主  题:微针 生物分析 体液采样 微创 评述 

摘      要:对生物样品进行采集并分析测定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手段,其中,血液取样和分析是临床诊断中的标准方法,但血液采样具有损伤性,通常会导致皮肤组织损伤从而引起患者不适。皮肤间质液(Interstitial skin fluid, ISF)具有丰富的生物学信息,是一种很有前景的血液替代品,然而,以微创和非侵入性方式采集ISF中足够的标志物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战。近年来,微针(Microneedles, MNs)技术因其具有高效、安全、方便和无痛等特点,在ISF研究中备受关注。MNs作为一种微米级别的针阵列,在医疗美容、分子递送、诊断监测以及疾病治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在ISF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很少。本文总结了制备MNs的材料,详细描述了MNs在ISF采样、生物标志物捕获和分析以及可穿戴传感等方面的应用,展望了MNs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并总结了在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考虑和存在的问题。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