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青海和北京地区不同个例雷暴云电荷结构特征差异的数值模拟分析 收藏

青海和北京地区不同个例雷暴云电荷结构特征差异的数值模拟分析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undercloud Charge Structures Differenceof Two Thunderstorms in Qinghai and the Beijing Area

作     者:李江林 余晔 张彤 昝蓓蕾 李亚珺 李万莉 LI Jianglin;YU Ye;ZHANG Tong;ZAN Beilei;LI Yajun;LI Wanli

作者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 中国科学院平凉陆面过程与灾害天气观测研究站甘肃平凉744015 甘肃省陆面过程与灾害天气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甘肃平凉744015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北京100081 

出 版 物:《高原气象》 (Plateau Meteorology)

年 卷 期:2022年第41卷第3期

页      面:814-828页

学科分类:07[理学] 070601[理学-气象学] 0706[理学-大气科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05003,4157501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2014CB441404)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引进计划项目 

主  题:青藏高原 华北平原 雷暴云 电荷结构 数值模拟 

摘      要:利用加入起电、放电参数化方案的数值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Version 3.7.1),WRF3.7.1_ELEC],分别对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大通地区和华北地区北京西部山区的两次雷暴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两个不同地区雷暴个例的电荷结构特征差异及原因。结果表明:对发生在两个地区的雷暴个例,模式均能够较好地模拟出雷暴的移动方向、回波强度以及形状的变化特征。对比两个个例不同发展阶段雷暴云电荷结构可以看出,除了在发展旺盛阶段两个地区的雷暴云电荷结构自下而上均为“+-+-的四层结构,在发展初始阶段和消亡阶段,两个地区雷暴云电荷结构明显不同。造成两个雷暴个例在雷暴云初始和消亡阶段电荷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云中霰粒子混合比和有效液态水含量的差异。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