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原作到走向银幕——试比较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与文学
作者机构:赤峰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内蒙古赤峰024000
出 版 物:《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Chinese Edition)
年 卷 期:2006年第27卷第4期
页 面:4-6,97页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1303[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 13[艺术学] 05[文学]
主 题:经典(名著)改编 视听(影音或音画) 纯影像 自然音响 生活真实与艺术虚构 时代的主题 后现代
摘 要:电影的诞生曾以其无法替代的艺术魅力(包括影音、视听等),对传统的文学艺术表现模式之一———语言艺术构成了巨大冲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科技的高速发展,电子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也似锦上添花,构造了电影画面的强烈视觉冲击力和观赏性。加之第五代导演初试牛刀以来,敢于张扬自我、标新立异,尤其对光影、色彩的大胆运用和创意,使观众对中国电影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文学也有电影无法超越的个性特征,它独具的语言刻画构成其丰厚的精神内核,这是电影永远不可抵达的彼岸。日月交更,文学仍以其丰富的内涵,经世的磨砺而让电影高山仰止,望洋兴叹。总之,无论是文学原作,还是银幕艺术均各有千秋,而二者巧妙结合,则堪称是“视听艺术与“语言艺术①的巧妙结合,由此构成文学、影视的双赢。但与此同时,文学改编的名利双收,促使很多作家纷纷改弦易辙,纯文学写作寡人坚守,名篇问世的机会也相应减少,文学之幸与不幸很难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