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老子论“学”之言与春秋晚期“不学”思潮——道家思想来源与形成... 收藏

老子论“学”之言与春秋晚期“不学”思潮——道家思想来源与形成过程管窥之一

Lao Zi’s Theory of Learning and the Trend of“Not Learning”in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The first part of the study on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Taoism

作     者:胡宁 HU Ning

作者机构:上海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44 

出 版 物:《安徽史学》 (Historical Research In Anhui)

年 卷 期:2022年第3期

页      面:152-159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1[哲学] 0101[哲学-哲学] 060204[历史学-中国古代史] 06[历史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出土简帛文献与古书形成问题研究”(19ZDA250) 中华君子文化基金课题资助项目“孔门《诗》教与君子人格”(20JZKT04)的研究成果。 

主  题:老子 “不学”思潮 春秋晚期 

摘      要:老子对于所谓“学持否定的态度,主张“绝学“学不学,这实际上是春秋晚期“无学不害思潮(亦可称为“不学思潮)的理论论证,其所针对的“学当然是春秋时期的“君子之学。春秋晚期,等级名分与实际权力分布有着巨大的偏差,“名“实关系的混乱状态让无论名义上居于高位者还是实际上掌握较多权力者,都缺乏稳定性与安全感。老子关于“宠辱“得失的论述,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呼应了普遍性的心理吁求,对于“学的质疑否定亦是如此。与之相对,孔子整理礼乐文化资料,更发掘与弘扬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涵,力图将原本被较高等级贵族垄断的“君子之学改造成普适的人格塑造与人才培养方式,这实际上也是对商周礼乐文化的反思,而且代表了春秋晚期的另外一种思潮。正因为对旧有之贵族官学、对礼乐文化的态度不同,形成了儒道不同的思想倾向和理论品格。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