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家庭教养方式与中晚期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的关系 收藏

家庭教养方式与中晚期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的关系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style and the onset of middle and late adolescent depression

作     者:李丽 郑郭嫄 黄晓琴 Li Li;Zheng Guoyuan;Huang Xiaoqin

作者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心理科合肥230022 

出 版 物:《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Acta Universitatis Medicinalis Anhui)

年 卷 期:2013年第48卷第7期

页      面:800-803页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5[医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10[医学] 

基  金:安徽省科技厅资助项目(编号:0720103142) 

主  题:抑郁症 家庭教养方式 中晚期青少年 汉密尔顿抑 郁量表 家庭教养方式量表 

摘      要:目的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1422岁中晚期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病的影响。方法对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74例中晚期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病例组)和57例正常中晚期青少年(对照组)用自制的基本信息调查表,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测评。结果①总病例组中双亲的过度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以及惩罚严厉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偏爱被试因子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根据年龄分组,中期组(1418岁)除偏爱被试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无差异,余因子均与总病例组结果一致(P0.05);晚期组(1922岁)双亲的过度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以及惩罚严厉以及母亲的情感温暖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根据性别分组,男性组中父亲的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P0.01)和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因子(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组除父亲的惩罚严厉和偏爱被试因子无差异,余因子与总病例组结果一致(P0.05)。结论家庭教养方式与中晚期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有关。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