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超分子模糊识别 收藏

超分子模糊识别

Supramolecular Fuzzy Recognition

作     者:万德成 金明 浦鸿汀 

作者机构:同济大学材料学院功能高分子研究所上海200092 

出 版 物:《化学进展》 (Progress in Chemistry)

年 卷 期:2011年第23卷第10期

页      面:2095-2102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1704[工学-应用化学] 07[理学] 070304[理学-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08[工学] 0817[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070305[理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080501[工学-材料物理与化学] 0805[工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0703[理学-化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21074094)资助 

主  题:纳米胶囊 超分子化学 分离 模糊识别 分子识别 

摘      要:在超分子主-客体识别系统中,由专一作用如多重氢键、拓扑捕捉、金属-配体驱动的识别虽然具有高选择性,但要求主体具有严格的尺寸、形状和电子环境;同时识别通常限于那些具有拓扑特征和电子特征的分子,这类识别机制称为静态识别。另一方面,由超支化聚合物衍生的核-壳两亲大分子(CAM),方便易得且有广泛的客体亲合性,但客体选择性通常较低。近年的研究表明,CAM的核经过合适的电子性质改性后,竞争客体分子间的差异可被放大,从而实现高选择性包裹与分离,而CAM最大的特点是核内有大量随机分布的官能团,从而可以进行各种精细的改性。这一由复杂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导致的识别不需要专一作用的推动,适合于复杂分子的识别,被称为超分子模糊识别。实验表明,超分子模糊识别主体可以用于各种离子客体的高效分离,还可以识别拓扑特征和电子特征非常相似的分子。本文就超分子模糊识别的机制、特点以及应用作了综述。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