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腹主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分布及其意义 收藏

腹主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分布及其意义

A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OF ATHEROSCLEROSIS AT THE BIFURCATION OF ABDOMINAL ARTERIES

作     者:王克强 杨俊华 吴国强 于彦铮 肖子顺 黄德桥 施建英 

作者机构:上海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人体解剖学 上海医科大学病理解剖学 上海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教研室 上海徐汇区卫生学校 

出 版 物:《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Journal of Fudan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

年 卷 期:1989年第16卷第6期

页      面:427-430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1[医学-内科学(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 10[医学] 

主  题:动脉粥样硬化 切应力 腹主动脉分叉 

摘      要:动脉粥样硬化损害分布与动脉开口、分支有关。对39例尸体腹主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分布进行观察及对7例左、右髂总动脉(有斑块)作1mm厚的连续横切,通过微机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左、右髂总动脉内斑块分布,均以分叉的内侧壁面为多。左、右侧分别占病变例数90%、93%。在病变血管中可见管壁内侧增厚的新月型斑块。从流体力学分叉管处的速度剖面可知,分叉管内侧壁面切应力高于外侧。这与粥样斑形成的高切应力理论相吻合。高切应力对内皮的损伤可看作是早期粥样斑块形成的始动因素之一。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