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幻象与否认:OECD《回到教育的未来》的价值取向研究——基于... 收藏

幻象与否认:OECD《回到教育的未来》的价值取向研究——基于非工具性分析路径

Fantasy and Disavowal:Research on Value Orientation of OECD Report"Back to the Future of Education"—Based on Non-Instrumental Analysis Approach

作     者:钟程 ZHONG Cheng

作者机构: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中国香港999077 

出 版 物:《比较教育学报》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年 卷 期:2022年第2期

页      面:47-59页

学科分类:0401[教育学-教育学] 04[教育学]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未来学校组织形态与制度重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VFA210006) 

主  题:经合组织 未来教育 价值取向 价值矛盾 价值张力 非工具性分析 

摘      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近发布了《回到教育的未来:经合组织关于学校教育的四种图景》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已成为各国政府构想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参考。分析报告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揭示OECD作为政策制定者的利益和价值偏好,在借鉴经验的同时省察警示。该报告在目标和话语建构上具有鲜明的非工具性,即不提供特定、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是对教育未来发展方法与空间提供设想、辩论和探讨。基于教育政策的非工具性分析路径,借助“幻象和“否认两个概念工具分析发现,报告凸显了“重视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强调教师职能顺应教育变化“强化学习自主权“强调技术推进教育变革四种价值取向,同时却回避了教育的公益性与私利性、教师的“教书技能和“育人本职、学习者中心与教师中心、教育技术的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这四对价值矛盾与张力。报告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了启示:为我国加强社会与家庭学校联结,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融合教育与技术,建设“互联网+教育新生态等。同时,报告所回避的价值矛盾也值得我们警惕和深入研究。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