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隐爆角砾岩——古地震的一种成因标志 收藏

隐爆角砾岩——古地震的一种成因标志

Cryptoexplosive breccia: A genetic mark of the paleoearthquakes

作     者:杜建国 仵柯田 孙凤霞 崔月菊 李静 王昌盛 DU JianGuo;WU KeTian;SUN FengXia;CUI YueJu;LI Jing;WANG ChangSheng

作者机构:高压物理与地震科技联合实验室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防灾科技学院燕郊065201 

出 版 物:《岩石学报》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22年第38卷第3期

页      面:913-922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理学-地质学] 081803[工学-地质工程] 07[理学] 08[工学] 0818[工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基  金:高压物理与地震科技联合实验室开放基金(2019HPPES08)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5092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3059)联合资助 

主  题:隐爆角砾岩 地震 深部流体 隐爆 应变能 

摘      要:全球到处发育的隐爆角砾岩表明隐爆作用的普遍性,并标志着古地震的一种形成机制。隐爆角砾岩具有特殊的角砾形状和构造。地震地质资料表明大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带没有肉眼可观测到的断层位移。材料聚集应变能估算值表明岩石聚集的应变能不足以产生大地震。携带高能量的地核-地幔流体不仅为自己逸散提供了能量,而且为产生地震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深部流体以运移-聚集-爆炸-运移-聚集-爆炸的循环方式向地表逃逸,在地球内部不同深度产生了不同震级的地震。因此,超高压流体隐爆应该是地震形成的主要机制。地震隐爆成因机制不仅能够更好地解释各种天然地震(中深源地震、震群、慢地震和非双力偶性地震等)以及全球地震、火山和地热带的空间吻合,而且能够解释隐爆角砾岩及其伴生矿的形成。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