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尼采在中国(1902-2000) 收藏

尼采在中国(1902-2000)

Nietzsche's Reception in China(1902-2000)

作     者:马立安·高利克(斯洛伐克) 林振华(译) 刘燕(校) SKMarin Glik;translationLIN Zhenhua;reviseLiu Yan

作者机构:斯洛伐克科学院东方与非洲研究所布拉迪斯拉发813640 城市绿洲学校广东深圳518026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院北京100024 

出 版 物:《江汉学术》 (JIANGHAN ACADEMIC)

年 卷 期:2016年第35卷第2期

页      面:5-12页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文学] 050101[文学-文艺学] 

主  题:尼采 尼采热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接受 李石岑 

摘      要:1902—2000年间,尼采及其作品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情况值得回顾。中国人对尼采人格与著作产生浓厚兴趣体现在三个阶段。第一个是1918—1925年,当时关注尼采的中国文人与哲学家中,有几位成了五四时期和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现代中国思想的奠基人。1925年后,中国第一波尼采热退潮,中国知识分子失望地发现,尼采重估一切价值之说在中国行不通。第二波尼采热始于1937年抗日战争伊始,在1940—1941年达到顶点。第三波尼采热于1978年被点燃,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尼采研究盛况空前,各类文章、书籍、译本不断涌现。如果说第一波尼采热有助于对中国古代传统的重估一切价值,第二波的特点是复兴或唤醒中国民族主义精神,那么第三波则涉及到存在主义价值与台湾国民党所代表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与中国大陆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也有些关联。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