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贫困的机理与中国特色反贫困研究——基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贫... 收藏

贫困的机理与中国特色反贫困研究——基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贫困理论的分析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Poverty and Anti-Pover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 Winners Poverty Theory

作     者:王艳萍 干梦芳 Wang Yanping;Gan Mengfang

作者机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郑州450056 

出 版 物:《当代经济研究》 (Contemporary Economic Research)

年 卷 期:2022年第2期

页      面:63-76页

学科分类:02[经济学] 0201[经济学-理论经济学] 020106[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20104[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FJYB059) 

主  题:诺贝尔经济学奖 反贫困 长效机制 马克思贫困理论 

摘      要:诺贝尔经济学奖历史上共有7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涉及贫困问题。他们采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贫困的定义、测量、原因及对策进行了多方位的考察与研究。实证分析发现,诺奖学者们的研究对中国的贫困问题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中国的贫困还具有其他一些特征,如贫困分布的区域性、贫困形成的制度性、贫困问题的相对性以及反贫困工作的长期性。虽然中国的反贫困工作已取得巨大成就,绝对贫困已经被消除,但相对贫困依然存在,已脱贫人口仍面临返贫的可能性,因此,反贫困是一项长期任务。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贫困理论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反贫困长效机制提供了一定借鉴。但是,他们的贫困研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