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上奥陶统宝塔组头足类多样性初探
Biodiversity of Late Ordovician cephalopods from the Pagoda Formation in Northern Guizhou作者机构: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喀斯特地质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25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210008
出 版 物:《古生物学报》 (Acta Palaeont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21年第60卷第4期
页 面:499-519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03[理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0709[理学-地质学] 07[理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90845,42162003,41702022,41772021) 贵州省科技计划(黔科合基础2018-1053,黔科合平台人才2017-5788)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73130) 贵州省人才基地项目(RCJD2018-21) 贵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贵大国创字2019-012)联合资助
摘 要:上奥陶统宝塔组(桑比阶–凯迪阶)是华南分布广泛的标志性地层单元,以发育特殊的网纹状灰岩并产出大量头足类化石为特征。黔北桐梓县尧龙山地区的宝塔组厚度较大,出露极好,产出数量丰富、保存精美和特征典型的头足类化石。本文在研究区酒店垭、集镇采坑和天域极地3个宝塔组剖面采集到大量原域埋藏的头足类化石,共8属11种及少量属种未定类型,以直形壳或盘形壳、体管很小且适合远洋深水游泳的类型为主,整体上符合扬子台地深水陆棚Sinoceras–Michelinoceras–Disoceras生物相特征。基于壳体扩大率、壳径与体管直径比、气室高与隔壁颈长比、隔壁下凹度、壳径与气室高比等参数变量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在外部特征不显著的情况下,Sinoceras和Michelinoceras的直观差别是壳体扩大率,而Michelinoceras属不同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气室高与隔壁颈长之比,其他特征的区分度并不明显。层面上单位面积的化石定量统计显示,尧龙山地区宝塔组中头足类的多样性较高,并以Sinoceras和Michelinoceras具有极高的个体丰度为特征。扬子板块在奥陶纪桑比期–凯迪期之交处于高水位的陆表海环境,栖息环境均一化和生态系统复杂化可能是促进该时期头足类动物的复苏和多样性演化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