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小国人道主义援助不合作进程中的行为逻辑——基于缅甸国内的两个... 收藏

小国人道主义援助不合作进程中的行为逻辑——基于缅甸国内的两个案例比较

Behavioral Logic in the Process of Non-Cooperation in Humanitarian Aid of Small States——Based on a Comparison of Two Cases in Myanmar

作     者:邱小鹃 Qiu Xiaojuan

作者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阿姆斯特丹大学政治学系 

出 版 物:《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Indian Ocea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view)

年 卷 期:2021年第6期

页      面:1-25,150页

学科分类:030207[法学-国际关系] 03[法学] 0302[法学-政治学] 

基  金: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2020年国际区域问题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2006140024)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周边中小国家的‘利基外交’对我国外交环境的影响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1CGJ003)的阶段性成果。 

主  题:人道主义援助 援助政治化 国际舆论 不合作 

摘      要:援助合作是国家有效应对人道主义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国际社会中不少国家特别是小国的援助不合作行为引起关注,既有研究集中于静态的结构视角,且尚未对小国拒受援助的不合作行为做出有效的系统性解释。本文提出从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过程—结构分析视角出发,观察小国在表意、胁迫与调试阶段中人道主义援助不合作行为的演变,对其一般性过程与机制进行了探讨。缅甸的援助不合作行为是自身缺乏接受援助意愿、存在多元援助方替代选择与国际舆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政治性援助决定了一国主观上缺乏援助合作的意愿,而外部环境的客观因素如国际舆论、援助来源方选择则决定了国家是否具备援助合作的能力,并且只有二者同时具备时一国才会形成援助不合作行为。对人道主义援助不合作行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增强重大危机面前小国参与全球治理行为的理解,还对未来中国对外人道主义援助的具体实践有一定的政策启示和参考价值。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