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南秦岭大巴山和米仓山-汉南穹隆中生代隆升幅度 收藏

南秦岭大巴山和米仓山-汉南穹隆中生代隆升幅度

作     者:李永东 熊熊 冯雅杉 

作者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武汉430074 

出 版 物:《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Scientia Sinica(Terrae))

年 卷 期:2022年第52卷第3期

页      面:462-473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04[理学-构造地质学] 0709[理学-地质学] 07[理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731072、41574095)资助 

主  题:南秦岭造山带 大巴山 米仓山-汉南穹隆 中生代 隆升 

摘      要:确定大陆造山带在地质时期的隆升幅度对认识大陆造山过程、动力学机制,以及气候环境变化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秦岭造山带是中国大陆主要造山带之一,对其隆升过程的认识是理解中国,乃至东亚大陆构造格局及深部动力学的关键.研究表明,南秦岭造山带大巴山和米仓山-汉南穹隆在中生代发生隆起,但是,隆起的幅度缺乏定量约束.文章基于四川盆地北缘中生代山前盆地沉积数据,通过模拟岩石圈挠曲变形,获得南秦岭造山带大巴山和米仓山-汉南穹隆中生代山体隆升量及相应的山前盆地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_(e)).结果显示,大巴山和米仓山-汉南穹隆在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分别隆升了~1220和~880m.山体的现今高程是在此基础上于新生代继承性构造隆升的结果.不同构造单元隆升时限和幅度的差异表明南秦岭造山带中生代和新生代的隆升进程和驱动机制是不同的:中生代隆升受控于自东向西的华北-华南陆块汇聚,新生代隆升则由西南-东北向的印度板块对欧亚大陆的挤压驱动.四川盆地北缘从中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岩石圈强度发生了弱化,T_(e)由73km减小为57km,其机制可能源于山体作用下的挠曲应力加载.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