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颈椎成骨性退变间盘组织学改变及局部骨化灶的潜在形成机制 收藏

颈椎成骨性退变间盘组织学改变及局部骨化灶的潜在形成机制

Histological changes of cervical disc tissue and underlying ossification mechanism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degenerative ossification

作     者:熊洋 杨莹骊 高誉珊 王秀梅 杨永栋 赵丁岩 赵赫 李传鸿 杨凯坦 俞兴 Xiong Yang;Yang Yingli;Gao Yushan;Wang Xiumei;Yang Yongdong;Zhao Dingyan;Zhao He;Li Chuanhong;Yang Kaitan;Yu Xing

作者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北京市100700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北京市100084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北京市10003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市100029 

出 版 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年 卷 期:2022年第26卷第18期

页      面:2868-2873页

学科分类:0831[工学-生物医学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医学学位)] 1002[医学-临床医学] 08[工学] 1010[医学-医学技术(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215[医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0836[工学-生物工程] 10[医学] 

基  金:仿生矿化胶原人工骨在脊柱疾病及骨折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项目负责人:俞兴 

主  题:颈椎病 颈椎间盘 椎间盘退变 成骨性退变 骨赘 组织学 转化生长因子β1 Smad2/3 

摘      要:背景:病变椎间盘周围成骨性退变可加重神经压迫,增加手术风险。但目前国内外对临床颈椎成骨性退变患者间盘组织学的改变及潜在成骨机制鲜有报道。目的:对颈椎成骨性退变患者病变椎间盘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初步探索局部骨化灶潜在形成机制。方法:临床筛选颈椎病手术治疗患者,术中收集手术节段病变椎间盘组织,根据术前颈椎X射线片及CT检测将所有椎间盘样本分为成骨组和非成骨组。对两组样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及番红O固绿软骨染色比较椎间盘组织学差异;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并进行半定量检测比较两组椎间盘及骨赘样本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下游p-Smad2/3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椎间盘样本可明确区分外层纤维环、内层纤维环及髓核,骨化样本中均可明确观察到成熟的骨小梁及骨髓腔;②组织学上,成骨组椎间盘内细胞数量显著多于非成骨组(P0.05);但基质中蛋白多糖含量显著低于非成骨组(P0.05);③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2/3在所有椎间盘及骨赘组织中均可见;④成骨组转化生长因子β1、p-Smad2及p-Smad3在局部的含量均显著高于非成骨组(P0.05);⑤结果显示,与非成骨性退变相比,颈椎成骨性退变患者的椎间盘组织退变更为严重;局部微环境中更高含量的转化生长因子β1对成骨性退变或具有促进作用,而下游活化的p-Smad2/3对成骨的作用存在差异。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