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贺兰山露天煤矿生态修复前后植物群落差异及地境结构研究 收藏

贺兰山露天煤矿生态修复前后植物群落差异及地境结构研究

Plant Community Difference and Land Structure before and aft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Helan Mountain Open-pit Coal Mine

作     者:韩旭 周建伟 冯海波 HAN Xu;ZHOU Jianwei;FENG Haibo

作者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78 

出 版 物:《安全与环境工程》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年 卷 期:2022年第29卷第1期

页      面:234-241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理学] 0713[理学-生态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2344)。 

主  题:生态修复 植物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地下生境 土壤因子 贺兰山露天煤矿 

摘      要:为探究贺兰山露天煤矿生态修复后植被恢复情况,依据生态地质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野外植物群落特征和植物根群结构调查,以及植被地下生境土壤肥分养分取样与测试,对背景区与恢复区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了不同植物群落的地下生境范围,并进一步探究了影响植被恢复的土壤因子。结果表明:(1)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主要存在6种植物群落,背景区为针茅群落和白莲蒿群落,修复区在这两种群落之外新增了华北米蒿群落、寸草苔群落、火炬树群落和香蒲群落;(2)相较于背景区,修复区的针茅群落和白莲蒿群落的植物种类更丰富,且优势种的优势度较低,个体分布较为均匀,表明修复区针茅群落和白莲蒿群落存在向背景区演化的趋势;(3)地表以下0~20 cm土壤深度范围内是研究区植物群落主要的植物根系功能区,在此范围内修复区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远高于背景区,而修复区土壤中全磷含量低于背景区,土壤中磷成为制约植被恢复的主要元素,并且在植物根系功能区范围内,部分矿区仍存在土壤酸性污染,影响了植被生长。本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矿山生态修复的覆土厚度、植物类型、土壤肥分等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