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安徽省陆地碳排放时空特征及效应 收藏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安徽省陆地碳排放时空特征及效应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s of Terrestrial Carbon Emissions Based on Land Use Change in Anhui Province

作     者:李彦旻 沈育生 王世航 LI Yanmin;SHEN Yusheng;WANG Shihang

作者机构:安徽理工大学空间信息与测绘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安徽理工大学矿山采动灾害空天地协同监测与预警安徽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安徽淮南232001 安徽理工大学矿区环境与灾害协同监测煤炭行业工程研究中心安徽淮南232001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科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出 版 物:《水土保持学报》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年 卷 期:2022年第36卷第1期

页      面:182-18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3002[工学-环境工程] 0830[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农学学位)] 07[理学] 08[工学]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713[理学-生态学] 

基  金:安徽理工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320045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00369)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项目(中科院—荷兰科研组织项目)(132C35KYSB20200007) 

主  题:碳排放 碳源和碳汇 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特征 安徽省 

摘      要: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域碳排放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影响对于碳排放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然而,经济快速发展区域中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影响研究仍有限。以安徽省为对象,基于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从碳源/汇角度评估了安徽省净碳排放,分析了碳排放时空特点,从碳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3个方面阐明了安徽省碳排放效应。结果表明:(1)从2000—2020年,安徽省土地利用净碳排放表现为增加趋势,年均增加503.92万t,林地是碳排放的主要碳汇,但其碳汇总量年际变化不大,建设用地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碳源,其年均增加511.37万t;(2)2000—2020年,碳源变化主要分布在安徽省中北部平原地区,碳汇变化主要分布于西南高山和丘陵地区,且安徽中北部地区是碳排放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最大热点区;(3)由碳源/碳汇变化引起的碳排放效应中,生态承载力2000—2020年变化不大,但碳足迹和生态赤字表现为增加趋势,年均增加率分别为6.2%和8.7%。因此,安徽省中北部平原地区为碳减排重点控制区域,降低建设用地及增加林地面积可有效调节该地区碳排放效应。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