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旋律学建设笔谈 收藏

旋律学建设笔谈

Not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lody study

作     者:鲍元恺 彭志敏 姚恒璐 周湘林 Bao Yuan-kai;Peng Zhi-min;Yao Heng-lu;Zhou Xiang-lin

作者机构:天津音乐学院 武汉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 

出 版 物:《中国音乐》 (Chinese Music)

年 卷 期:2022年第1期

页      面:43-4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3[艺术学] 1302[艺术学-音乐与舞蹈学] 

主  题:旋律 音乐创作 音乐风格 旋律写作 学科建设 

摘      要:王黎光教授:音乐创作是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石,总观当前的音乐创作,特别是在器乐创作中,把新技术的追求作为首要目标的现象仍然较为突出。殊不知在经过20世纪的新技术探索后,从世界范围看,音乐创作已经从技术追求转向注重内容表现与情感表达。如果回顾欧洲音乐创作的几个高峰,当时的作曲家正是在民族化、大众化与专业性、严肃性上获得了高度的统一。我们曾经创作出把艺术性和大众性很好地统一起来的经典作品,但这种审美追求由于20世纪80年代欧美新音乐的传入而没有得到继续夯实和发展。从科技发展到文明演化,大道至简几乎是通则,音乐创作同样遵循这个通则。我们需要将高深的技术,转化成老百姓爱听、爱唱(奏)的永流传的经典。因此,我们有必要讨论音乐创作中的旋律观问题,更有必要研究如何把几千年来已经融入中国人艺术基因和审美血液中的音乐传统和旋律传统与当前的音乐创作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基于中国音乐传统、彰显中华民族审美境界,弘扬中国艺术精神的旋律学。30多年前,有中国学者提出,把旋律学作为第五大件来建设。继之,中国艺术研究院倡导并先后举办三次全国旋律学学术研讨会(1998、2000、2014)。这些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音乐界对旋律学研究与建设的重视。但就目前实际来看,旋律学研究与课程建设依然施施而行,进退无所。有鉴于此,我召集了鲍元恺教授、彭志敏教授、姚恒璐教授、周湘林教授,共同对旋律学相关问题展开笔谈,期望以此推动旋律学建设。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