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中国东部冷锋推进中的PM_(2.5)三维结构变化特征 收藏

中国东部冷锋推进中的PM_(2.5)三维结构变化特征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Variation of PM_(2.5)During Cold Front Advance in Eastern China

作     者:牟南南 朱彬 卢文 MOU Nan-nan;ZHU Bin;LU Wen

作者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综合气象观测专项试验外场南京210044 

出 版 物:《环境科学》 (Environmental Science)

年 卷 期:2022年第43卷第1期

页      面:85-92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理学] 070602[理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0706[理学-大气科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2044302 42021004)。 

主  题:数值模拟 空气污染 边界层结构 气象要素 PM_(2.5)三维结构 

摘      要:利用观测资料和中尺度天气-化学模式(WRF-Chem)对一次冷锋南下天气过程导致的我国东部大范围空气污染开展研究,强调了冷锋过境前后的边界层结构及其对PM_(2.5)三维结构和变化的影响.观测发现,地面重污染区域位于冷锋前部均压场或等压线稀疏区域,在冷锋由北向南快速移动过程中,途经各站点PM_(2.5)浓度峰值伴随锋前而至.WRF-Chem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中国东部地面和高空气象要素以及PM_(2.5)浓度的时空变化.模拟结果表明,处于该移动冷锋天气系统相同位置的沿途各站点的边界层结构以及PM_(2.5)垂直廓线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即:当冷锋开始入侵时,锋前污染物从地面被抬升到高空,PM_(2.5)浓度的增加和高空风速的增大导致高空PM_(2.5)通量增大,且PM_(2.5)浓度高值区随着高度升高向暖气团一侧倾斜.夜间冷锋过境引发边界层内对流性不稳定增加,边界层高度可达1 km以上,打破了边界层昼夜演变特征.本研究表明,垂直观测和精细模拟的结合可以有效地解释天气过程对空气污染的输送、分布和演变的影响,并为区域空气污染归因和治理提供精确指导.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