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与VEGF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机构:吉林省临床检验中心吉林长春130021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长春130000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11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长春130021
出 版 物:《吉林医学》 (Jilin Medical Journal)
年 卷 期:2021年第42卷第12期
页 面:3023-3024,3028页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1[医学-内科学(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 10[医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项目编号:32011540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31900823] 吉林省人才开发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9026] 吉林省卫健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9J069]
主 题:血小板减少 机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摘 要:血小板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参与血栓形成和伤口修复,在炎性反应、免疫等生理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受血小板生成素(TPO)的调节,血小板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发育而来,成熟后在血液中循环,血小板是防止出血的第一道防线,是凝血途径的一部分。血小板减少是一个常见的临床问题,血小板计数结果小于100×10^(9)/L被称为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较低时会产生黏膜、皮肤、消化道等部位出血[1]。血小板减少程度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正如皮肤出现血色斑点、淤青斑点、牙龈出现渗出血液的状况、鼻子出现鼻衄,以上均为轻度血小板减少的症状。而重度血小板减少的症状则不同,患者可出现颅内出血、肾脏出血、呕血等[2]。血小板减少症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其中与免疫、遗传等因素相关的疾病。对于血小板生成途径和血小板减少症病因的研究能够为寻找新的临床诊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目前主要治疗方案为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及免疫抑制剂或脾切除,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副作用。本文就血小板减少症的各种病因及ITP与VEGF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及讨论,为围绕以VEGF为靶点的诊治策略开发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