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与“克性”:中西对话、语言多样性与哲学翻译
“Subduing One’s Self”and“Subduing One’s Nature”:Sino-Western Dialogue,Language Diversity,and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作者机构:中山大学哲学系广州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
出 版 物:《哲学研究》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年 卷 期:2021年第10期
页 面:55-65,F0003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1[哲学] 0101[哲学-哲学] 010102[哲学-中国哲学]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网瘾’作为疾病:赛博格视角下的医学哲学研究”(编号19YJC720023) 中山大学“三大”建设项目“照护为中心的医学哲学:全球视野与中国道路”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翻译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往往被低估。本文以明末清初克己概念的跨文化诠释为对象,从比较哲学角度分析哲学翻译中的思想交会的三个层次:语义对应、概念挪用和思想创造。分析表明,以(人)性为中心的儒家修身工夫和以灵魂为中心的基督宗教实践在观念和技术上有共同点,但两者间的界限并不因此消失。跨文化交流中的由浅入深次第以及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交流的结果影响重大。传统之下和传统之间的人,而不是概念,才是跨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中最重要、最有活力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