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循环高压电脉冲作用下煤体微裂隙发育特征及其煤岩学控制 收藏

循环高压电脉冲作用下煤体微裂隙发育特征及其煤岩学控制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microfracture and coal petrology control under cyclic high voltage electrical pulse

作     者:李恒乐 秦勇 周晓亭 张永民 陈义林 LI Hengle;QIN Yong;ZHOU Xiaoting;ZHANG Yongmin;CHEN Yilin

作者机构:河南工程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008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出 版 物:《煤田地质与勘探》 (Coal Geology & Exploration)

年 卷 期:2021年第49卷第4期

页      面:105-113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1803[工学-地质工程] 08[工学] 0818[工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煤炭联合基金重点项目(U1361207) 河南工程学院博士基金项目(D2016012) 郑州市科技攻关项目(153PKJGG136) 

主  题:循环冲击 电脉冲 微裂隙 显微组分 煤岩学 

摘      要:基于开放式循环高压电脉冲实验平台,针对肥煤、贫煤和无烟煤3种不同变质程度煤样,开展金属丝和含能材料2种能量加载方式下的煤样冲击致裂实验,通过光学显微镜分析循环冲击作用下煤中微裂隙发育的煤级与载荷响应特征,研究微裂隙扩展演化与显微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①增加循环冲击次数,微裂隙密度的增大趋势是非线性的,大致可划分为初期缓慢增加、中期快速增大、后期趋于稳定3个阶段,说明并非循环冲击次数越多致裂效果越好,而是存在一个最佳冲击次数。②金属丝加载方式下煤中微裂隙较含能材料加载下更为发育;整体上,肥煤的微裂隙发育程度高于贫煤,贫煤高于无烟煤,反映循环高压电脉冲在致裂效果上可能具有“双低效应,即低变质程度煤加载低能量致裂效果可能更好。③微裂隙发育程度在显微组分之间具有差异性和侧重性,镜质组最发育,惰质组次之,壳质组最少,这是镜质组含量大(空间优势)、原位裂隙密度大(位置优势)、脆性较大(力学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微裂隙在显微组分中的扩展演化轨迹可归纳为穿越显微组分、局限在显微组分内部、沿显微组分边界发育和形态呈斜列、渐进式张剪性扩展等主要特征。研究结论对进一步揭示循环高压电脉冲煤层致裂微观机制,明确工程实践目标煤层,优化作业工艺参数和提高作业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