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新人”的塑造:社会表征与个体认同——以青年学生舒文秉的日记... 收藏

“新人”的塑造:社会表征与个体认同——以青年学生舒文秉的日记(1951—1955)为例

The Shaping of the“New Man”:Social Representation and Individual Identity——Take Shu’s Diary(1951-1955) as An Example

作     者:王余意 周晓虹 WANG Yu-yi;ZHOU Xiao-hong

作者机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南京大学 

出 版 物:《社会学评论》 (Sociological Review of China)

年 卷 期:2021年第9卷第4期

页      面:138-160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402[教育学-心理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学位)] 040203[教育学-应用心理学] 04[教育学] 05[文学] 050106[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基  金:“新中国人物群像口述史研究”的成果之一 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卓越研究计划“社会学理论与中国研究”项目资助 

主  题:新人 人的塑造 社会表征 个体认同 能动性 

摘      要:1949年后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和价值重塑,一直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为人关注的主题之一。本文以上海青年学生舒文秉的日记为例,使用社会表征理论和认同过程理论,通过对图景描摹、国庆仪式和交谊舞三大事例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年知识分子精神重塑的内外动因:首先,通过锚定与具体化两大机制,党和国家将社会主义的表征嵌入青年的意识之中,使得这一伟大图景被构想和复述。其次,借助国庆仪式这一强有力的爱国主义操演方式,从觉知、理解、接受、吸收和突显五个层面将社会主义及其新人的表征诉诸青年知识分子的认知与情感。再次,辅之以对包括舞会在内的日常生活及休闲方式的改造和身体规训,有效地激发了青年的自尊、连续性、特殊性和自我效能感。研究指出,以往的相关讨论过多地关注了由自上而下的国家力量尤其是疾风暴雨式的政治运动对个体施予的形塑力量,却忽视了被塑造的个人主体上的能动性和过程性。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