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城市体系的位序规模特征——基于1936年《中华民国邮政舆图》的分析
Rank-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modern China urban system based on the China Postal Atlas in 1936作者机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上海200433 山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济南250014
出 版 物:《地理学报》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年 卷 期:2021年第76卷第8期
页 面:1910-1923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2[经济学] 0302[法学-政治学] 03[法学] 030204[法学-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060205[历史学-中国近代史] 030503[法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20205[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06[历史学] 0305[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0602[历史学-中国史]
基 金:用友公益基金会项目(2018Y09)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2018BLS008)
主 题:近代邮政舆图 城市体系 位序规模分布 城市人口 胡焕庸线 中国
摘 要:以往的中国历史时期城市体系的研究,受限于系统城市人口数据的缺失,无法进行定量化的城市体系位序规模分析。本文通过数字化1936年《中华民国邮政舆图》,在其13240个邮政网点和40余万km邮路的基础之上,分析得到了邮政网点和邮路核密度空间分布,利用泰森多边形和分区统计等GIS工具给近代中国城市的邮政能力T赋值。以T值作为城市规模的代用指标,进行城市体系的位序规模分析。结论显示:(1)基于T值的近代中国城市位序规模分布符合齐普夫法则;(2) 1936年存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武汉和成都—巴县5个邮政聚集区;(3) 1936年邮政网点和邮路空间分布存在胡焕庸线两侧的巨大空间分野,其西北半壁网点占比略少于人口占比,但高等级网点和邮路里程占比远高于人口占比;(4)本文将近代中国城市体系研究的样本量从以往的200左右(城市人口)提高到2360(T值),第一次发现了1936年中国城市位序规模曲线独特的中段凹陷而导致的曲线整体三段式分布,迥异于同时期的美国和当下之中国,近代约50个左右城市的开埠通商是造成头部城市在城市规模上与中等规模城市拉开差距的关键因素;(5)邮政能力T值可视为近代中国城市规模的一个优秀代用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