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燥”立论探讨扶阳法治疗燥痹的理论依据
Discussion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dry bi by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yang from the theory of‘yin dryness’作者机构:云南中医药大学昆明650500 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昆明650021
出 版 物:《中华中医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年 卷 期:2021年第36卷第7期
页 面:3924-392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506[医学-中医内科学]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5[医学-中医学]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960863) 中医药科研行业专项(No.201507001-07)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云南中医药大学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No.2019FF002-(003)]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No.2020Y0206)
主 题:阴燥 燥痹 干燥综合征 肺_脾~肾-膀胱三焦轴 扶阳
摘 要:“燥痹是临床常见的风湿病,病机在于津液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局部失去濡润变生燥象。中医药治疗燥痹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对其认识多偏于“火热伤阴化燥,治以“养阴润燥,而对阳虚致燥的机制认知尚有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治疗燥痹的应用范畴。阳气为人身之原动力,肺_脾(胃)-肾膀胱-三焦轴是机体津液代谢的轴枢,若脏腑阳气不足,津液代谢轴枢运转无力,则可出现肺失宣降、脾失运化、肾失气化、膀胱开阖失司、三焦决渎失职,导致津液化生不足或津液凝聚不布,肌肤孔窍失于濡润,发为“阴燥。此种“阴燥治疗当重视温扶脏腑阳气以助气化、通行津液,扶阳救阴润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