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减压病时兔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及机制研究
Change of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in Rabbit Model with Acute Decompression Sickness and Its Mechenism作者机构:海军医学研究所上海200433
出 版 物:《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年 卷 期:2010年第18卷第1期
页 面:191-194页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1[医学-基础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201[医学-内科学(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 100107[医学-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 10[医学]
摘 要:本研究探讨急性减压病时机体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规律及机制。建立以新西兰大白兔为模型的急性减压病动物模型,观察该模型在加压前、减压后的生存率及减压病症状。在加压前及减压后0、3、24小时抽取动脉血,以胶乳凝集半定量法动态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an,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degradation product,FDP)、D-二聚体的数值;ELISA法测定各个时间点实验兔血浆中的纤维蛋白肽A(fibrinopeptideA,FPA)、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antiplasmin complex,PAP)、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的动态变化。ELISA法测定不安全减压后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的变化。结果显示:成功建立急性减压病兔模型;减压后15分钟即出现血浆APTT、TT延长,Fib含量增高,减压后3小时尤为显著,24小时较前恢复,但有明显减压病症状者24小时后仍存在显著改变;血浆FDP含量在减压后3小时显著降低;有明显减压病症状者在减压后24小时D-二聚体显著增高。ELISA测定显示,FPA在减压后15分钟明显增高,与加压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24小时恢复至接近基值;PAP在减压后呈现升高趋势,但与加压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AI-1低于检测值,未检出。TM在减压后明显升高,加压前为0.12±0.03μg/ml,减压后15分钟为0.42±0.15μg/ml,两者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35)。结论急性减压病时机体的凝血纤溶系统出现显著变化,表现为凝血时间的延长、纤溶系统的激活,呈动态变化。血管内皮损伤可能是导致急性减压病时机体凝血纤溶系统变化的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