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近20年来我国沉积物环境与污染控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收藏

近20年来我国沉积物环境与污染控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Sediment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 Control in China in Recent 20 Years

作     者:范成新 刘敏 王圣瑞 方红卫 夏星辉 曹文志 丁士明 侯立军 王沛芳 陈敬安 游静 王菊英 盛彦清 朱伟 FAN Chengxin;LIU Min;WANG Shengrui;FANG Hongwei;XIA Xinghui;CAO Wenzhi;DING Shiming;HOU Lijun;WANG Peifang;CHEN Jing'an;YOU Jing;WANG Juying;SHENG Yanqing;ZHU Wei

作者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8 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上海200240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水科学研究中心粤港水安全保障联合实验室广东珠海519087 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 北京师范大学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福建厦门361102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上海200240 河海大学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81 暨南大学环境学院广东广州511443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环境保护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266003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烟台264003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出 版 物:《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年 卷 期:2021年第36卷第4期

页      面:346-374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理学] 0705[理学-地理学] 070501[理学-自然地理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典型POPs环境过程、耦合机理与空间模拟”(编号:4173064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洱海界面系统磷迁移转化特征及藻类水华影响机制”(编号:U19022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径流变化条件下雅鲁藏布江生源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微生物作用机制”(编号:91647206)和“径流变化条件下雅鲁藏布江水沙变化及河床演变研究”(编号:91647210)资助 

主  题:沉积物 环境效应 生态风险 质量基准 污染控制与修复 处理利用 中国 

摘      要:内陆水体(湖泊、水库、沼泽、河流)和河口海洋等底部,广泛且连续分布着沉积物质,在其形成过程中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具有与污染物有关的环境意义和特征。中国区域差异大,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经过近几十年来围绕沉积物环境和污染控制开展的研究,我国相关成果不断涌现。首先介绍了国际上有关沉积物环境的若干里程碑性研究,回顾了前70年我国沉积物研究的发展历程。然后侧重于与人为活动有关的环境污染,分别从沉积物环境和污染控制修复两个方面,总结和归纳了近20年来中国在沉积物水环境中的作用及效应、污染物在沉积物—水界面环境行为与影响因素、沉积物生态风险与质量基准、污染沉积物的原位修复、污染沉积物疏浚及异位处置利用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评述了其中一些研究成果的联系和差异。最后对我国沉积物环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关于多学科交叉、复合污染、新兴/非传统污染物、质量基准、治理技术创新等几个亟需和深入开展研究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给出了解决的思路和途径,并进行了展望。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