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林业废弃物生物炭对红壤丘陵区瘠薄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收藏

林业废弃物生物炭对红壤丘陵区瘠薄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The Effects of Forestry-waste Biochar on Carbon Mineralization in An Infertile Soil in Hilly Red Soil Region, China

作     者:姜灿烂 赵汝东 蔡天明 李辉信 JIANG Canlan;ZHAO Rudong;CAI Tianming;LI Huixin

作者机构: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 

出 版 物:《生态环境学报》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年 卷 期:2016年第25卷第2期

页      面:202-20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3001[工学-环境科学] 0830[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农学学位)] 07[理学] 08[工学] 0713[理学-生态学] 

基  金:国家青年基金项目(41501516) 江苏省青年基金项目(BK20150682) 

主  题:生物炭 施用量 碳矿化 土壤改良 固碳 

摘      要:生物炭施入土壤的固碳潜力已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研究生物炭对土壤碳矿化的影响机制对深入理解土壤-生物炭的固碳机理有重要科学意义。选取我国红壤丘陵区广泛分布的典型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为原料制备生物炭,在控制培养条件下,生物炭按照1%、2%和5%的质量比加入土壤,研究生物炭对该区典型瘠薄土壤碳矿化的影响。培养过程中定期测定CO_2碳释放量(CO_2-C),培养结束后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p H等性质。结果表明,生物炭促进了CO_2-C累积释放量,其中5%的生物炭效果最明显。采用First-order模型拟合相对碳总量(生物炭碳+土壤碳)的CO_2-C累积释放量,结果表明,该值随着生物炭施用量增加而降低,最高值出现在无生物炭的土壤对照处理。当施用量为5%时,生物炭可显著促进土壤碳总量释放;但施用量为2%时,生物炭对土壤碳释放的影响不明显。此外,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而降低。两种生物炭均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且最高值均出现在施用5%的处理(分别为53.93±9.87和43.45±3.44 mg·kg^(-1));两种生物炭按5%比例施用时,可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但施用其他比例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变化不明显。因此,对采用林业废弃物生物炭改良红壤丘陵区的土壤而言,应采取较低量的施用策略,在达到土壤-生物炭固碳目标的同时亦可避免短期内的土壤碳损失。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